胡春华 下令对内蒙地区蒙语授课班改用汉语授课进行所谓调研
 

 2010年5月18

   
  2010年四月初伊始,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的“指示”在内蒙古部分地区蒙语授课高中“实验班”改用汉语授课进行调研工作。调研组兵分两路从南蒙古东部盟市开始进行,一组是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的哈斯巴干和教育厅的宝音套格陶两位带头的区内组,另一组是由中国“国家民族事物委员会”,组成的中央派来的调查组。他们首先从鄂尔多斯、通辽等地进行调研,从以上地区“实验班”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所谓的问话调查。
 

   “实验班”是中共1992年开始在内蒙古全区范围内的普通蒙语授课高中班实施的。除“实验班”以外,内蒙古各地还搞起了什么“双语班”和“三语班”。所谓的“实验班”、“双语班”与“三语班”,是要把各个学校的学习优良的精英尖子生学集中到一个班后,刻意减少蒙古语课的授课量,增加汉语及英语等外语类课程。例如,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中,从2000年开始将其“实验班”的蒙语课每周六节课缩减至每周只上一节课。与此相反,学校反而将汉语及英语课授课量增加到每周个六节次。通过以上方式,对蒙古族学生的汉语和英语进行强化教育后,又通过所谓高考选拔将优等生送到区外大学(事实上大多是中国二、三流纯汉语大学)“深造”。在这里需要指明的是:通过实施这种对蒙古人精英分子进行系统同化教育工程的方式,中共将内蒙古区域蒙古人原住民彻底纳入“和谐的中华大家庭”的主要措施与环节之一。
 

    内蒙古各地的“实验班”将蒙语课量减少之后,学生们已经无法再继续深入学习蒙古语。作为欺骗手段,中共让“内蒙古教育厅”特意编写了所谓“乙类蒙语”课本,参加高考时,就从这个不伦不类的“课本”中选题。从这个“乙类蒙语”课本选出的“乙类试题”内容非常简单,其难度是以往普通民族学校蒙古语授课班小学三年级的水平。也就是说,这些从全区各个地方来的蒙古族尖子生的蒙语成绩只要达到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就可以了。这个象征性的考试成绩并不影响考入所谓"区外"大学。
 

    实际上,这些名目繁多的各种“班”的背后,隐含着深层次的阴谋。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刻意减少蒙古语课的量,再经过数年的具体操作,以便达到中共当局蓄谋已久的最终目的。中共当局曾多次敦促内蒙古各地教育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将“实验班”的理科教育用汉语进行授课,在此基础上建立所谓的“实验”项目。但是“项目”却意外遭到了蒙古人的激烈反对,之后整个计划似乎暂时放置下来。
 

    这次胡春华不计后果,仗着背后有人撑腰,又经过20年在西藏民族地区苦心经营的“治藏”经验,勾结“中央民委”下达严令,将有层次,有体系的建立更多的民族“实验班”,为的是在内蒙地区蒙语授课班全部改用汉语授课进行所谓调查研究。其实,此类勾当并不只是胡春华上任之后的唯一举动,只是这位与河北毒奶事件脱不了干系的胡三世比起以往在任内蒙古的中共封疆大吏中,心最黑,手段最硬的一位。实际上它也是中共为了进一步加快从根本上摧毁内蒙古民族语言教育文化步伐的一次障眼法而已。
 

    胡春华在下达严令后还具体指示:“不管在各地进行调研过程当中,听到什么样的意见,遇到什么样的阻力,结论只能会是一个,那就是以往通过举办数年的民族“实验班”后,成绩斐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给区外输送了大量的顶尖民族人才。所以中共与"国家民委"认为,这种实验班模式所取得的“可喜”成绩绝对值得在内蒙古进一步“推广加深”。
 

    据悉,中共“内蒙古”当局下一步还将在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阶段也要推广这种“成功”经验。久而久之,在内蒙古地区这种各级层次的“实验班”模式不断被建立,广泛推广和取得“成功”后,蒙古族大中小学校将遭“实验性合并”之后,蒙语授课将会成为历史,中国境内的蒙古族语言文化也将会成为历史。
 

   我们看看中共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的所谓民族教育,将会得到这样一个数据。在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的蒙古族学校中,随着中共同化和殖民蒙古人的政策与手段不断加强,外地汉人移民大量涌入内蒙古,蒙语授课学生由1986年的39.9万下降到2009年的24万,20年间40%的降幅非常能说明问题。
 

    据说,在内蒙古全区33所高等院校中有不到一半开设了蒙古语授课班(并非专业),全区400多万蒙古人中,蒙语授课在校学生总数也不过1万多人。全区范围之内的蒙古语授课大学只有内蒙古大学的一个学院、内蒙师范大学、蒙古语专科学校、通辽民族大学等少数院校的数个院系。尤其在地方边远学校中,教学设施严重不足,不改善办学条件,牧区蒙古语授课学生上学难、考录难、就业难。所以,蒙古语授课学生人数近十年陡然下降,这些并非属偶然事件。此外,苏木嘎查村的民族学校被裁撤,牧区没有寄宿制学校,学生们要集中到旗县上学,目前有5万多名蒙古族学生校外食宿。蒙古语言文字也并非官方语言(虽然单位部门表面挂牌,但是公文、信件无法使用蒙古语),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与蒙古文图书、报刊发行萎缩到已经完全没有了市场。小学一年级蒙古语文第一册印数由1992年的68600册下降到2009年的19000册,民族新生入学率15年间减少了2/3,仅存的1/3也还在快速下降当中。加之内蒙古餐馆饭店等公共场所禁止使用蒙语,蒙古语的地位完全没有了法律保障。
 

    再谈就业,从这些学校里所培养出来的只有少数几类蒙古族人才。譬如,教师、社会或人文学科类或蒙汉语翻译等,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做有限的择业。用蒙语培养的毕业生在当今中国或内蒙古都社会无法就业。所以,政府硬逼着你进汉校,学汉语,然后在使用汉语的环境就业。最后把仅剩的蒙语班也要改成汉授。内大美其名曰是内蒙古大学,但是蒙语授课的院系屈指可数。自中共建国以来,内蒙古主要蒙语授课院校也不过只有蒙古语、新闻及蒙古史等两三个专业。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其余院校有的除招收为期一年的民族预科(汉授)之外,至今没有蒙语授课专业。中共通过这种刻意安排的专业及课程,自“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3年来,蒙语授课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只是集中在上述少数几类行业。
 

    在内蒙古高等学府,无法用蒙古语言教授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哲学等学科,因为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可利用。我们再看基础教育,就拿中学历史课本举例来说,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除了在中学阶段有一页半勾勒蒙古史外,蒙文教科书里绝对看不到任何蒙古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有的只是详细的讲了汉民族兴衰史,用单一汉民族的角度书写历史和替代其他民族教科书 。而其他民族史都属边疆、边缘史。这说明汉民族才是民族,汉民族历史才是历史,汉民族代表了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其他民族史只是野史或少数几位汉人专家的盘中参罢了!
 

    一个民族之成员,不管人口基数有多少,应该必须懂得本民族历史。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你没有了本民族教育,你的就没有了发展空间,你的民族就等于没有了未来。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一九六〇年十二月制定的《反对教育歧视公约》第五条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必须确认少数民族的成员有权进行他们自己的教育活动,包括维持学校及按照每一国家的教育政策使用或教授他们自己的语言在内,行使这一权利的方式,不得妨碍这些少数民族的成员了解整个社会的文化和语言以及参加这个社会的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11月签署的《关于宽容原则的宣言》中也相应指出:“宽容是对我们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我们的表达形式以及人类方式的尊重、接受和理解。宽容受到知识、开放、交流、思想自由、良知和信念的促进。宽容是差异中的一致。宽容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责任,也是一种政治和法律上的需要。“宽容是一种确认人权、多元文化、民主和法制的责任。它摈弃教条主义和专制主义并确认国际人权文件所提出的标准”。...“教育是防止不宽容的最有效途径。宽容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教育人们什么是人类共同的权利和自由,以便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得到尊重并且还要树立保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思想,解决因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差异、语言群体而产生的不宽容。人权与非暴力的社会科学研究与教育计划。这意味着对改进教师培训、课程设置、课本与课文内容、以及包括新的教育技术在内的其它教育器材给予特殊关注。
 

    联合国大会 1992 年12 月18 日第47/135 号决议通过《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语言上属于少数群体的人的权利宣言》,第 4 条:第3项称:各国应采取适当措施,在可能的情况下,使属于少数群体的人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其母语或在教学中使用母语。第4项:各国应酌情在教育领域采取措施,以期鼓励对其领土内的少数群体的历史、传统、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属于少数群体的人应有充分机会获得对整个社会的了解。
 

    所以,作为联合国成员国的中共领导的中国已经严重违背了联合国宪章。中共不仅践踏了中国宪法赋予少数族原住民的承诺,而且还践踏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条款,更是践踏了它在国际上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难怪,有蒙古族学者疾呼:“在内蒙古,90%以上的蒙古人知识分子所搞的研究,只能集中在文史等人文学科领域,这种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蒙古人在自然科学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实际上,中共实行的所谓民族教育政策,其实是民族歧视性教育,是大一统汉人沙文思想的产物。中共的这种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蒙古民族的全面系统、整体的发展。也导致了蒙古人在金融系统、税务、通讯、电子、生物、化学及其他自然科学领域没有足够人才的畸形局面。在内蒙古,部门、行业都被汉人垄断,蒙古民族日趋被边缘化趋势已经逼近。
 

    纵观内蒙古全局,如今在中学阶段实行的”实验班”计划,到了胡春华这里,将会变成对全区范围内,全阶段蒙古语授课班进行汉语授课。所谓调查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项孤立的举措,它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对只为高考拼命教学的教师和学习的中学毕业生来说,分数是他们的制胜法宝。他们看中的是任何一个科目对高考分数的影响,而没人愿意去考虑学习“乙类蒙语”会对蒙古民族未来的语言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会产生什么长远的负面影响。与他们个人前程与眼前利益所挂钩的这种教育模式与政策手段,会让蒙古人学子感觉貌似的“实惠”,致使他们无力,也无法关心更长远的民族整体性的战略利益问题。
 

    从“实验班”考入到“区外”大学的民族生和精英学子们,这些在高中阶段只学过“乙类蒙古语”的民族生们融入到汉语世界,会逐渐淡忘自己本民族语言。这样,不用洗脑,更不用刻意对他们进行任何训练,他们也会自然而然的忘记自己的母语。最后,他们的文化属性会变成讲汉语的“中国人”,而非讲蒙语的“蒙古人”。难怪,任“内蒙古”党委一把手,“内蒙古人大”一把手,集权与一身的“胡春华”之类封疆大吏到了内蒙古后会如此迫不及待,如此热情高涨的把“治藏”经验照搬到内蒙古,他如此处心积虑卖命的动力来源是他们对此类工作向来乐此不疲。

 

蒙古自由联盟党

2010年5月18日


 

蒙古自由联盟党(C) 2006

[返回]